热门诗人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热门诗词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网友诗作

西平乐
朝代:宋 作者:周邦彦 体裁:词 
稚柳苏晴,故溪歇雨,川迥未觉春赊。驼褐寒侵,正怜初日,轻阴抵死须遮。叹事逐孤鸿尽去,身与塘蒲共晚,争知向此,征途迢递,伫立尘沙。追念朱颜翠发,曾到处、故地使人嗟。道连三楚,天低四野,乔木依前,临路敧斜。重慕想,东陵晦迹,彭泽归来,左右琴书自乐,松菊相依,何况风流鬓未华。多谢故人,亲驰郑驿,时倒融尊,劝此淹留,共过芳时,翻令倦客思家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注释】:
原序:元丰初,予以布衣西上,过天长道中。后四十馀年,辛丑正月二十六日,避贼复游故地。感叹岁月,偶成此词。

此词作于词人临终前夕,词中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以深沉有力的笔触,描写重经天长道中所见所感所思,刻画出自己垂老羁旅,飘零憔悴的形象,表达出自己在人生旅途上凄然伤痛,怅惘迷茫的情感。
起笔三句写天气的由雨而睛 。细雨中 ,星星柳芽,含着雨珠,忽然映照出放晴的阳光。旧时游过的溪流,水面上,霎时雨花消失了,可是,正月里,辽阔的江北平原上,还感到春意未多。于是逗出下面三句 ,写气候的冷暖不定 。料峭春寒,直透驼褐,正好,初春的太阳出来替人努力驱扫寒气,但是,轻云却拼命地把初日遮住。真是无可奈何。这三句把通常情景委婉写出,描绘老境不堪“叹事与”一句直至歇拍,从天气的阴晴冷暖,变幻不定,转写人生的今昔盛衰,变化无常,情景相衬,转换自然。“事与 ”句化用杜牧诗“恨如春草多,事逐孤鸿去”(《题安州浮云寺楼》),一笔带过四十余年情事。接入下句“身与塘蒲共晚”。词人夙擅文词,与庚肩吾同’;此时年老失官,避兵乱道间奔走还南京不同,故用“身与塘蒲晚”一句,概尽李贺为瘐肩吾“作《还自会稽歌》以补其悲 ”之意,借以自况。运前人成句只添一“尽”字、“共”字,语省而意丰,可见用典之妙 ,造语之工 。“争知”即怎知 ”,下言此番长途远征,又经此地,凝神独立在风沙中,实出意料。不由人追念起初来时,是以布衣西入都门,求取功名,正当红颜黑发的英年,而今地犹此地,人则已憔悴非复当年,令人无限嗟伤 !这八句,领以“叹”字,结以“嗟”字,感喟何其深沉。
换头四句,写眼前景物依旧。天长,位于古代东楚(三楚之一)的南北之交 ,平野寥廓,四望接天。
“乔木依前”,“依前”应上“曾到处,旧时所见乔木尚在;“临路攲斜”,则已非复日之挺然直立,比喻自己朱颜翠发时曾到此地 ,今以颓唐暮齿 ,犹困于道途 。合时地景物 ,上下片衔接过渡紧密。“重慕想”领起的五句,“重”,深、甚之意。借说深慕召平、陶潜以表己身出仕的自悔 。召平原是秦东陵侯 ,秦破后,隐迹长安城东,种瓜为生。陶潜曾为彭泽令。他初次出仕为州祭酒,不堪吏职,不久辞职归里,州官召为主簿 ,亦不就 ,躬耕自活。这几句主要用陶潜事,写及召平只是陪衬。陶《饮酒》诗也称美“邵生瓜田”的事,言通达知命的人了解荣枯寒暑代谢的至理,就将毫不犹豫地退隐。陶潜引召平为同调,故词中一并写入。作者仕途不达,宦移南北,晚年又避兵流离 ,故转生何不早隐之念,从慕想召 、陶背面托出。下片两韵九句,续写天长道中所见所感,含意深入一层。
词人饱经了宦海飘泊,神宗、徽宗三朝的剧烈党争 ,尤其是目击了“多谢故人“六句一韵 ,一气贯注到收尾 ,写天长故人殷勤好客 ,比得上西汉郑当时,郑曾安排车马至郊外迎送宾客;又比得上东汉孔融,融宾客盈门,东度春天,故人的盛意,使老年遭遇乱离的词人感激不已,可是最后,词人反而倍加伤感:“翻令倦客思家!”这结句反跌愈发有力。
词中言志极可注意。词人在自己生命的暮年,同时也是北宋王朝的暮年,深情地尚友着两位古人,一位是亡国后晦迹民间的召平,一位是弃官归隐的陶渊明,这就透露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祥预感,和对几十年政治生涯的厌倦。南宋周密《浩然斋雅谈》卷下记载:“(徽宗)以近者祥瑞沓至,将使播之乐府,命蔡京微叩之,邦彦云:某老矣 ,颇悔少作 !”可见,词中慕想召、陶之志并非虚语。
此词言情体物 ,穷极工巧 。作者写情,曲折盘旋 ,逐层深入,由景物感触而引入情绪,产生联想,回忆往昔,审视现实,展望未来。展开幻想,把一腔怅惘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
浪涛沙/浪淘沙

瑞鹤仙